您的位置:西部商网 > 财经

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应遵循区域协调发展导向

[06月10日 14:41] 来源:搜狐 编辑:余梓阳

大运河文化带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,突出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的重要意义。

本报记者 李海楠

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、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日前在出席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研讨会”时表示,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,是解决区域发展中不平衡与不充分的一个重要的举措,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。

孙久文指出,党的十九大报告在“贯彻新发展理念,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”一章中,提出并重点阐述了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”。他认为,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,区域发展的不平衡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,前两个都得靠区域协调发展去解决。

意义:大运河文化带填补区域发展空白

谈及区域发展战略,被视为我国经济地理基本划分的胡焕庸线不得不提,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。实际上,这条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。该线的东南各省区市,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;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,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孙久文指出,几十年来,我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基本构成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。就是说,我国经济地理的基本划分——胡焕庸线,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。

孙久文说,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开始启动,中间经历了“东北振兴”“中部崛起”和“东部率先发展”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,到“十一五”时期正式形成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。同时,为了实现更加协调的国土开发,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,希冀通过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来明确区域开发方向,控制开发强度,规范开发秩序,完善开发政策,逐步形成人口、经济、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。目前,形成国家战略的三大经济带为:环渤海经济带(京津冀为核心)、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。

“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出,是对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。大运河沿线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南等8省(直辖市),以大运河为纽带,形成贯穿南北的水运动脉。”孙久文认为,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讲,协调东中西,我们有很多手段,连结南北方,大运河文化带是最有效果和最能够进入操作层面的空间单元。他强调,我国当前的三大经济带:京津冀、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(起自陕西),都没有包括河南和山东两个人口和经济大省,大运河文化带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。

此外,大运河文化带还开创了文化影响区域空间格局的新时代。孙久文表示,多年来,我们设计的空间格局,都是从人口、经济、自然资源等出发的。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出,把文化作为影响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出来,是继长江经济带之后的又一个创新。

对于大运河文化带的具体作用,孙久文认为,应把大运河文化带纳入到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当中,立足国家战略大格局,积极谋划大运河文化带与雄安新区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对接。

一是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。文化推动区域发展,关键是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,就是汇聚这些资源的具体举措。

二是优化空间结构。“空间优化”是要求经济与人口在一定空间趋于均衡,各地区获得大致相同的发展机遇。大运河文化带实现空间平等的目标任重道远。毕竟,大运河通过的地区在东部地区,属于落后区域。例如,山东大运河沿线的聊城、菏泽、济宁等地区,与山东半岛的发展差距,同样是东部与西部的差距。

三是调整产业布局。大运河文化带的产业发展特点,是以文化为资源的旅游产业优先发展。从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、运河功能和区域发展水平等方面,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梳理,解决资源环境、生态空间、合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,在分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,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、促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的作用,并将其作为运河文旅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依据。

建议:明确定位,促进发展理念落实

在孙久文看来,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,突出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的重要意义。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,也是立足国家战略大格局,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。他认为,大运河文化带与雄安新区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对接,是研究和规划大运河文化带的首要任务。他建议,对于雄安新区,可将大运河作为白洋淀水源出口的设计;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,可突出大运河在连接北京东部地区、天津、河北的廊坊沧州的枢纽作用;对于长江经济带,要强调大运河文化带在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作用;对于“一带一路”,可强调大运河与沿海地区的互动与补充的作用。

孙久文认为,作为一个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区域设计,大运河文化带应该秉承“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”的发展理念,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定位:即文化是传承、生态是保护、利用是旅游。孙久文认为,针对坊间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新发展轴的想法是不可行的,至少是不准确的,“产业发展应当分布在京沪高铁到海岸的地带,运河带就是文化与生态。”

此外,孙久文还指出,大运河文化带作为“文化共同体”,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,对大运河文化带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,具有十分重要的概括性意义。在此基础上,需要把大运河文化带拓展成为一个沿海地区的复合型发展带,注重区域分工,发挥区域优势。大运河沿线核心区应被设计为文化旅游产业带、生态修复带。

而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落实方面,孙久文认为,应以工程的形式促进发展理念的落实。一是文化遗产保护。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,突出文化遗产要素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意义和价值,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第一位的任务。二是生态廊道建设。河道是大运河的主要载体,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,需要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,加强岸线保护,加快恢复和提升大运河河道和岸线保护、防洪排涝功能。三是文化旅游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,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大运河。文化资源的优势变为产业发展优势,在今天就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。所以,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,打造精品旅游线路,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。